由中国科学院计算科学应用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与天津大学联合主办的“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etical and High Performance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2018”(ICT-HPCC18)将于2018年10月19~22日在天津举行。大会将邀请国内外计算及理论化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讨论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为计算和理论化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本次大会由天津大学Hans Lischka教授担任主席。已有多位国内外顶尖学者接受大会邀请作为嘉宾出席。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加入此次思想的碰撞,与我们相约天津!
请登录会议官网注册参加或获取更多详情: http://ict-hpcc18.vlcc.cn/
“中国科学院计算科学应用研究中心” (“Center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Applications &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 “COSCAR”)为研究型的非法人研究单元,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由中国科学院院属相关研究所共建,具有非营利和相对独立的性质,是高性能计算科学应用软件研发的基础性、跨学科、开放式的综合研究平台。计算化学虚拟实验室(“Virtual Laboratory for Computational Chemistry”,简称“VLCC”)是依托COSCAR的新型虚拟科研组织。
本次会议为计算化学虚拟实验室(VLCC)举办的第12届计算化学国际会议。自创办以来,ICT-HPCC系列会议已累计吸引了国内外学者超过1300人次参加。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杂志曾为ICT-HPCC会议出版专刊(JPCA,第118卷第39期,页8889-9280,2014,http://pubs.acs.org/toc/jpcafh/118/39 )。ICT-HPCC系列会议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计算化学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一、 会议日期
2018 年10月19~22日
二、 会议地点
天津
三、 会议组织

学术委员会
· 韩克利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李 隽 (清华大学)
· 李象远 (四川大学)
· 刘文剑 (北京大学)
· 帅志刚 (清华大学)
· 杨金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组织委员会
主席
· 迟学斌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胡文平 (天津大学)
· 卢小泉 (天津大学)
秘书长
· 金 钟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 赵广久 (天津大学)
四、 会议主题:
ICT-HPCC会议围绕理论与计算化学领域前沿进展及高性能计算在各领域的应用展开议题,此次会议将重点聚焦:
· 量子化学软件开发
Quantum Chemical Software Development
· 材料科学和超分子结构计算模拟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s in Material Science and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s
· 激发态和反应动力学计算模拟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s of Excited State and Reaction Dynamics
五、 会议费用(包含会议费、材料费)
会议的正式语言为英语,会议注册费标准为:
类别
|
注册费
|
学生
|
1500元
|
学者
|
1800元
|
企业
|
2500元
|
9月19日之前注册并缴费可享受300元优惠。
六、 报名方式:
登陆会议网站进行注册:http://ict-hpcc18.vlcc.cn/?page_id=3968
会议将举办Poster评选并设置最高奖金额达1000元的多个奖项,并将授予优胜者获奖证书。
七、 付款方式
电汇(推荐):截止日期2018年9月22日(含)
注册时凭汇款单领取发票(发票项目:会议费),汇款时请备注“ICT-HPCC18会议费”并发送汇款回执或凭单至ict-hpcc@sccas.cn 。
收款单位全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开户行名称:中国工商银行海淀支行营业部
账号:0200 0496 0920 0016 431
现场付款: 签到当天可以直接用现金付款,注册费无优惠
八、 联系方式
登录会议官网了解最新消息:http://ict-hpcc18.vlcc.cn/
联系人:石小文(ict-hpcc@sccas.cn,010-58812115)
期待着您的光临
中国科学院计算科学应用研究中心
2018年7月
附已确认邀请报告人名单(按姓氏排名):
- Sylvio Canuto (Institute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Sao Paulo, Brazil)
- Kaline Rabelo Coutinho (University of Sao Paulo, Brazil)
- Marco Garavelli (University of Bologna, Italy)
- Ke-Li Han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China)
- William L. Hase (Texas Tech University, USA)
- Elfi Kraka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Dallas, TX, USA)
- Zhenggang Lan (Qingdao Institute of Bioenergy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CAS, China)
- Wenjian Liu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 Haibo Ma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 Jing Ma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 Francisco B. C. Machado (Aeronautic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razil)
- Dana Nachtigallova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Czech Republic, Czech Republic)
- Marco Antonio Chaer Nascimento (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de Janeiro, Brazil)
- Markus Oppel (Institute of Theoretical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 Vudhichai Parasuk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Bangkok, Thailand)
- Maurizio Persico (University of Pisa, Italy)
- Alfredo Mayall Simas (Federal University of Pernambuco, Recife, Brazil)
- Petr Slavicek (University of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Prague, Czech Republic)
- Zhigang Sun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China)
- Bingbing Suo (Northwest University, China)
- Peter R. Taylor (Tianjin University, China)
- Xin Xu (Fudan Univeristy, China)
- Jinlong Y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ina)
- John Zenghui Zha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ina)